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 > 心理咨询 > 正文

高职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辅导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09-23 】

高职生厌学心理案例分析及辅导

摘要:这是一例因厌学而导致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本案例通过对这例心理问题的咨询,阐述了对求助者心理诊断和心理咨询的过程,并与求助者共同商定,采取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咨询辅导,使求助者改变了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起新的观念,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显著提高,对生活抱有乐观的态度,达到了心理咨询的目标。

一、一般资料

(一)求助者基本情况

小林(化名),男,18周岁,本系大二在校学生。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初中毕业,在外打工,收入一般,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家庭和睦。

(二)个人成长史

小林出生在乡镇农村家庭,为非独生子,有一妹妹读初二,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在家很受宠爱,但父亲对他在学习上的管教很严,从小教导他要努力学习,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却对其他方面的事情却很少过问。自幼就性格腼腆,不爱说话,对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在中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而且非常勤奋用功,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都不错,虽然与他人的交往较少,但是有亲戚的关心与宠爱,对自己各方面的发展,都认为很是顺利。由于高考发挥不好,因此没能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但自从考入我校、寄宿在学校,远离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父母及爷爷、奶奶,就开始感到事事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以及不知所措,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近来,求助者由于考试挂科太多,担心不能毕业或毕业后拿不到证书,前来求助。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这才开学没多久又要到补考周了,最近几周特别烦躁焦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很容易暴躁;不想去上课也不想呆在学校里面了,想退学跟随父母去打工,但是父母坚决不会同意我这个想法的。但是这三个学期下来,挂过好几科了,也没有好好学习,非常担心补考考试考不过,毕业后要是拿不到毕业证,觉得会被别人各种看不起,而且也愧对父母的付出,会被我爸打的,对自己的学习现状非常不满意,很是苦闷,不知要如何是好。

个人陈述:我以前学习蛮努力,成绩也不错,对于考上这所学校非常不满意,觉得自己现在只能在这样的学校呆着,心里很不舒服,非常不服气。之所以来读书,不是因为什么别的,因为这样的学校读出来也没用,只是不想让父母太失望来混个文凭。进入大学一年多以来,对专业学习一直不是很感兴趣,虽然每天坐在教室听课,但注意力就没有集中过,根本就没听进去过,所以学习成绩比较差。大一时就有四门课要补考。进入大二,更是不想读,偶尔想认真听讲的时候,感觉非常吃力,根本不懂在讲什么。课间休息与同学聊天都没有共同的话题,干脆一个人呆着。现在在学校感觉很没有劲,上课听不进去,注意力不集中,心慌意乱,现在干什么都没兴趣。但是我又想要毕业证,偏偏又挂了这么多科,我很焦虑。自己也想改变成绩不好的状况,但是发现虽然用功了,但考试成绩还是不理想,后来上课听不懂干脆就不听,作业不会做就不做,考试卷不想写就不写,直接交白卷好了。辅导员也找过我谈话,但我就是听不进去。有几次还顶撞了科任老师。感觉在学校没有朋友,回到“宿舍”又没人可聊天,很郁闷,这种状态有很久了,自己很想摆脱目前的状况,想退学跟爸妈去打工,可也只是想想而已。非常焦虑,不知所措,烦躁不安,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听说学校有心理咨询室,就想找个人诉说烦恼,寻求帮助。

三、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咨询师的观察:课间前来咨询时,特意要求回避其他教师与同学,求助者来咨询室时,衣饰整齐,提及父母时,眼神忧郁,神情紧张,情绪十分低落,话少,常常陷入沉默,言语不是很流畅,思维反应缓慢,说话吞吞吐吐的,对咨询师有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自知力较完整,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心理过程协调一致,逻辑思维正常,思想略显偏激。一个多月来对大二学习的节奏不适应,找不到人倾诉,成绩不理想。

辅导员反映:求助者刚入学时,学习比较认真,上课也较专心,作业都能完成,但从大一期末起,越来越不认真学习了,上课时漫不经心,或睡觉或玩手机,经常不完成作业,期末考试题目稍难就交白卷,无论老师怎么强调认真复习就是不听。与同学关系也较疏远。课堂上也有因为一点小事与科任老师发生冲突,因影响同学上课,被多次请到我办公室来。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不太愿意参加,最近还常常逃课,真是很头疼。

祖母反映:家族中无精神疾病遗传史,求助者小的时候很听话,也无重大身体疾病,性格较内向,成绩还不错。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长期分开,有点忧郁,因为在我家住,性格更内向。在家很少说话,一般就是问一句答一句,天天就是捧着个手机不放,回家就关门,也不知道在房间里干什么,吃饭的时候才出来。过完年,他突然跟我们说不想读书了,一会又说想去找工作,总之就是不想去学校。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 心理状态的评估:

精神状态:烦躁不安,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对学习没兴趣。

身体状态:睡眠、饮食障碍。

社会交往状态:不愿与长辈交谈,亦没有朋友,情感不能得到理解和宣泄。产生退学念头。

(二)初步诊断

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学习障碍。

(三)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睡眠不好,饮食障碍,经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郭念锋教授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学业担忧、缺少父母的关爱,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治行为;心理活动协调;人格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心理状态正常,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来自三方面:第一,自大一入学至今,考试不及格科目数量的明显增多,想退学与想学好的内心冲突;第二,存在不合理的信念,即认为“这样的学校读出来也没有用,只是为了来混个文凭而已”;第三想和同学交往又怕他人瞧不起自己的冲突。这些都属于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的不良情绪并未明显泛化,且求助者的不良情绪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左右,对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刺激仅限于学习,其他行为基本维持正常。

5.该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郁抑和易激惹情绪,因处在青春期末期,情绪反应尚在正常范围内;

6.根据以上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的鉴别: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神经症的鉴别:由于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与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的鉴别: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有持续的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或迟缓。由于该求助者处于青春期,是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之缺乏成人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从而出现学业兴趣减退,心境低落等现象,并伴有轻微的睡眠问题,但并不是早醒。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思维还清晰,未出现强烈的自我贬低,没有自杀观念。因而可以排除心境障碍的郁抑发作。

五、问题原因分析

生理原因:

无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心理原因:

与父母分离,情感缺失性孤独、焦虑、烦躁,安全感丧失;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不理想;性格偏内向、敏感;存在不良认知。

社会原因: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巧,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缺少社会支持系统;面对挫折和压力无从宣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

六、咨询目标的确立

双方经过讨论协商,达成以下目标:

近期目标:帮助求助者消除其不良情绪,找到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方法。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使他消除焦虑、紧张等负向情感,改善睡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长期目标:完善个性,实现心理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自我满意,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在对求助者进行深入的分析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协商,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其进行干预辅导。

1. 方法与原理:

合理情绪疗法,又称为认知行为疗法。其基本理论是ABC模式: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从而通过纠正个体存在的不合理的观念,可以消除情绪及不良行为反应的目的。

2.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和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时间和费用

每周一次,每次40分钟,根据咨询的情况进行调整。要求遵守时间和遵守约定的义务,费用:免费(学校心理咨询室对在校学生免费)。

八、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50-60分钟(确定问题)

目的: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与求助者共同商讨咨询目标

第一次见面时,求助者对咨询师防御心理,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说话缺乏连贯性并时常陷入沉默当中,咨询师时时以微笑、目光、点头表示自己对他的理解和关注和鼓励。咨询师通过关注、倾听、共情及理解等技术与他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运用开放式提问与封闭式提问收集资料;运用具体化技术以及内容反应,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其主要问题:一是为自己考上的学校一直不满意和排斥。二是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补考的恐惧。具体目标:消除旷课现象,培养学习的兴趣;改善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及情绪等;改变求助者认为“这样的学校读出来也没用,只是过来混个文凭而已”的不合理观念。对话节选:

咨询师:“你今天来咨询的目的是?”

求助者:“我最近一想到开学没多久就要补考,我挂科太多,补考过不了都毕不了业,但是却不想看书,就是不想去学习,吃不下睡不着,好烦躁。”

咨询师:“我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理,你能告诉我,你希望来咨询后有什么改变么?”

求助者:“我希望日子可以过得充实些,能对未来有希望”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求助者回宿舍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最不满意的事情是什么?最令自己感到烦躁与不安的是什么?

第2次咨询: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50-60分钟 (领悟阶段)

通过与求助者的深入交谈,讨论上次的家庭作业。求助者认为令自己最不满意的事情就是对自己现在所读大学的不满意,也不能容忍自己有一颗想好好学习的心但是又总是无法很好的控制自己努力学习,于是出现厌学逃课;可另一方面又担心期末考试以及后面的毕业补考不能通过而导致无法拿到毕业证,令父母失望,这些都感到烦躁不安。

针对困扰求助者的上述问题,通过具体化技术、举例等方式,让其明白自己存在的“读这样的大学出来也没用”的观念是不合理的,在此环节通过例举一些职院毕业的大学生成功的例子以及我校的优秀校友等例子,来帮助求助者审查自己的不合理观念。

第3次: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50-60分钟(修通阶段)

此阶段以修正和改变求助者不合理信念为中心。通过与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辩论,即所谓“产婆术”的辩论技术,以及自我审查技术,检验表层错误观念,使求助者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有一定程度的纠正;分析自己心理以及厌学情绪产生的深层错误观念。求助者的表层错误观念为觉得自己补考肯定无法及格毕业不了,因此很是焦躁。其深层错误观念是非本科院校毕业没有用。根据求助者的观念和逻辑,所有非本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读出来都没有用,都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出贡献。从而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和观念中不合理的地方。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逃课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害怕无法毕业,而是自己对学校的不满意而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而导致。同时,既来之则安之,坦然面对现实,从现实开始努力。

通过合理想象技术,让求助者想象自己毕业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工程师,将很多的项目圆满完成,得到许多赞扬,体验积极的情绪。

第4次: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三 50-60分钟(建立积极认知)

此阶段主要通过重新归因和认知重建等技术帮助求助者放弃先前不合理的观念,树立新的合理信念。让求助者明白,即使现在读的是非本科院校,是职院,但同样是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完善求助者的认知,增强其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九、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4次的心理辅导,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求助者自我评估:求助者睡眠明显好转,自述“现在基本可以做到按时上下课,不旷课”;给自己制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定可以顺利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求助者自己感觉解决了问题,烦恼和不安情绪明显好转。恢复了学习动力,对未来充满希望。

老师与同学的评价:求助者近段时间以来变化很大,基本不再缺课,认真学习,精神状态也很好。

咨询师的评估: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求助者能够坦然敞开心扉,对咨询师建立了较高的信任感,在与咨询师交谈中,有所感悟。通过回访,了解到求助者本人目前学习状态不错,无旷课现象,精神面貌也比以前有较大改观。

十、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尝试着用合理情绪疗法来帮助求助者,由于咨询经验不够丰富,因此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有些咨询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强与提高。